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古人种地也会用“地膜”?看河西走廊从古至今春耕图景变化有多大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17:12:00    

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甘肃重要的农业区,根据敦煌壁画上的春耕记录生成的AI短片,一起感受古代河西走廊春耕图景。

AI复原古代河西走廊春耕场景

汉武帝设立张掖、敦煌等河西四郡后,大量人口迁入河西走廊。随之也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这让河西走廊的农业快速发展。魏晋时期,多民族的混居使耕牛的数量增加,普通农民大都能够养得起一头牛,耕牛在这一时期开始成为耕田的主力。每年农历三月,邻居、亲戚之间互相帮助,把谷子、麦子的种子撒到地里,一些水源充足的地方甚至能播种水稻。

不断改进的农业技术和人们的精耕细作,让河西走廊成为西北粮仓。

新研发农机实地验证

根据种植需求不断改进

如今,同样在祁连山下,装有北斗导航自动控制系统的大型机械早已代替了二牛抬杠,一次作业就能完成施肥、播种以及滴灌带和地膜的铺设。

相较于一般的玉米、小麦种植、收割,制种玉米使用的农机要求精度更高,否则就会伤到玉米脆弱的胚芽,影响出芽率。因此,农业部门也在不断引导、鼓励各种企业研发符合玉米制种需求的机械。但是,过去农机研发中存在“重设计制造、轻试验检测”的问题,导致一些农机投入使用后有些“水土不服”。比如转弯半径、播种深度等。

当然,这也有农民不愿意接受这些机械在农田里做试验的因素,毕竟没有人愿意影响未来的收成。

针对这些问题,从2023年起,按照农业农村部、财政部部署,甘肃省启动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联系种植户,对试验验证有可能造成的损失,给予一定的补贴。让研发中的农机实地试验验证各种性能,尽可能多地收集数据,找到问题,在后期不断改进,等到上市的时候,减少“水土不服”的情况发生。

AI复原砂田法:

古代的保墒技巧

在甘肃的寒旱农业区,地膜的使用必不可少。在古代,人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河西走廊的农业,离不开祁连山的冰川融水。在张掖,发源于祁连山的黑河千百年来养育了无数代农民。但在昼夜温差大、蒸发量是降雨量十倍的河西走廊,保水保墒是农业丰收的基础。

明清时期,人们发明了“砂田法”,在春耕时,农民用砾石和粗砂均匀地铺设在整理好的土地表面,厚度约为10厘米,以此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同时砂田能够吸收和储存太阳辐射热量,在夜间缓慢释放,提高土壤温度,有利于农作物的早熟和高产,相当于古代的地膜。

推广35万亩高堡膜

减少面源污染

如今,地膜代替了砂田法,用来给农田保水增温。但地上还有一些小块的地膜残留。虽然甘肃已经规定地膜的厚度不能低于0.01毫米,秋收后还要收集地膜。但使用了一年的地膜风化后,总会有一些小块无法拾取,就留在田里和路边。今年,甘州区在试验验证了两年后,计划在全区推广35万亩高堡膜。这种地膜有什么不一样?

虽然从厚度上来说,高堡膜只比普通农膜厚度相似,实际上是3层或者5层叠起来的,强度更高。普通的聚乙烯农膜,一拉就破了,但高堡膜纵横向抗拉伸、抗撕裂强度都要比普通农膜高。虽然每亩高堡膜的成本要比一般聚乙烯地膜多20元,但是根据往年的对比实验,高堡膜同时具备保水保墒、保温效果更好的优势,每亩收成可以增加5%到8%,减去成本还能增收100多元

“天上看 云上算”

甘州区推广8.6万亩智能化农田建设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用机械、农资不断更新换代,农田的管理也逐渐现代化。今年,甘州区要推广8.6万亩智慧化农田建设,怎么实现?

首先,要对作物生长过程的各种信息都要了如指掌,这就要靠一些传感设备。

  • 墒情监测器插到耕地里后,就能时时监测土壤里的含水量;
  • 虫情监测仪可以对耕地里的昆虫进行诱捕后拍照,在后台对病虫的种类、数量进行判断;
  • 无人机会定时自动飞到农田上方,利用光学和红外手段,对土地、作物进行扫描,收集数据。

除了这些,小型气象站、农事记录仪等的作用就是尽可能全面地收集信息,由后台的人工智能系统分析哪里缺水,哪块地缺钾还是缺磷,随后利用水肥一体化系统自动补水补肥。人工智能需要大量数据训练,这些设备在使用前几年主要任务还是收集数据,等到数据足够多,算法更精准时,就会在这里看到更多无人农场。

(总台记者 安文剑 邢博 马凌峰 张鸿博)

©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丰树琪

相关文章

古人种地也会用“地膜”?看河西走廊从古至今春耕图景变化有多大

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甘肃重要的农业区,根据敦煌壁画上的春耕记录生成的AI短片,一起感受古代河西走廊春耕图景。AI复原古代河西走廊春耕场景汉武帝设立张掖、敦煌等河西四郡后,大量人口迁入河西走廊。随之也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这让河西走廊的农业快速发展。魏晋时期,多民族的混居使耕牛的数量增加,普通农民大都

2025-04-18 17:12:00

沃野“耕”新丨黑土地吃上了“营养套餐”

4月11日,在铁岭市昌图县老城镇的一块示范田里,“铁牛”正驰骋田间进行深松作业,将秸秆和几天前抛撒的农家肥埋在下面,把黝黑的泥块翻露出来,被犁面剖开的土壤一片锃亮,仿佛能挤出油来。不远处,一台灭茬耙地机正跟进作业,耙齿高速转动,轻松将秸秆切碎并与泥土均匀混合,让土壤变得更加松软。再过十来天,这些整完

2025-04-13 06:17:00

从“铁牛耕地”到“智牛耕云”

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记者 李邦军 通讯员 王太新滁州355座育秧工厂构成智慧农业矩阵,2.6万台插秧机编织智能作业网络——从“铁牛耕地”到“智牛耕云”近日,滁州市来安县施官镇皖苏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场院里,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插秧机正大秀自动驾驶绝活。在这场由农机推广部门和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

2025-04-06 23:03:00

宁远:机械化插秧 加速沃田披“绿装”

今日永州讯(通讯员 蔡兴 胡俊凯 姜承德)眼下正是水稻插秧的好时节。连日来,宁远县抢抓农时,利用机械化插秧助力田野换“绿装”,跑出春耕生产“加速度”。在鲤溪镇虎形山村的千亩示范田里,插秧机正开足马力来回穿梭于田间。机耕手凭借娴熟的操作技术,精准把控着插秧机的行进路线。一盘盘嫩绿、茁壮的秧苗整齐摆放于

2025-04-03 10:44:00

农田必须是良田

作者:乔金亮近日印发的《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是我国耕地保护和建设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将对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产生深远影响。耕地保护和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推动工作,既要求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又强调因地制宜推进、分类施策。在春耕生产的关键时期,一份事关农业长远

2025-04-01 10: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