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以新场地、新模式、爱心捐赠等方式汇聚更多助残能量
2025-05-18 09:51:00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8 09:51:00
烟台市以新场地、新模式、爱心捐赠等方式汇聚更多助残能量——
共绘助残新图景
水母网讯 5月18日是第35次全国助残日,本次助残日主题为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烟台市积极响应,新增一处如康家园、探索“1+1+N”志愿助残模式、开展爱心捐赠活动,用心用爱汇聚更多助残能量,共绘助残新图景。
新增一处如康家园
5月16日一大早,位于新正元儿童医院的奇山如康家园便热闹起来,今天是奇山如康家园正式揭牌成立的日子,而这处如康家园与其他如康家园有所不同。“奇山如康家园依托新正元儿童医院成立,因此我们不光接收16周岁以上的残疾人,还有因陪伴孩子康复被迫失去工作的残疾人家长。”奇山如康家园负责人程雯说。
在奇山如康家园,记者看到,残疾人家长和残疾人围坐在一张方桌边,认真编着各类竹筐,残疾人家长不时还会指点一下旁边的残疾人。“我在这里很开心,有伙伴,还有叔叔阿姨教我技术。”今年26周岁的精神残疾患者徐辛一告诉记者。“徐辛一对我们来说就像万金油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程雯笑着说。
像徐辛一这样的成年残疾人在奇山如康家园还有5名,除此之外还有10余名残疾人家长,他们每天9点“上班”,下午4点30分“下班”,规律又充实地生活着。“奇山如康家园集日间照料、辅助就业、社区康复等功能于一体,因此,残疾人们还会在这里进行特长与乐曲的培养,还会培训生活自理技能。”程雯说,“相较于其他如康家园,残疾儿童可以在我们这里实现从康复到就业的过渡。”
随着奇山街道如康家园的成立运营,目前全市正在运营的如康家园达162家,已经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并为1075名残疾人提供日间托养服务、为890名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为1051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发挥了“服务一人、幸福一家、稳定一方”的重要作用。
探索“1+1+N”志愿助残模式
怎样实现让残疾人给普通人当老师?利用“1+1+N”志愿助残模式。“我们以1个残疾人家庭为单位,绑定1项非遗技能,提供N维支持体系,从而帮助残疾人家庭。”鲁东大学教育学院青听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张嫚嫚说,“我们有近200名由鲁东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特殊教育专业师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分散在全市多个社区,学习非遗技术再教授给残疾人家庭,并在社区内开设非遗体验课堂,让普通家庭参与,由残疾人家庭当老师,实现残健融合的同时收取的材料费用也直接成为残疾人家庭的收入。”
通过参与非遗课堂,残疾人家庭找到了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而普通家庭则加深了对残疾人群体的了解。这种志愿助残模式的作用远不止如此。
“我们依托特色活动构建情感支持网络,与此同时开展心理健康促进与风险筛查,在活动中发现残疾人有需要专业机构介入诊疗的问题,便及时转介,实现预防心理干预与专业心理咨询无缝衔接。”张嫚嫚说。
开展爱心捐赠
5月16日,新正元儿童医院里鼓声隆隆,6名康复儿童正铿锵有力地敲着大鼓,台下的观众们聚精会神地看着,赞叹于孩子们的表演能力。
“看到孩子们卖力地打鼓,我感触颇深,每个残疾人家庭都不容易,恰逢全国助残日以及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我们想为孩子们送上一份礼物,祝孩子们节日快乐。”衣拉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程连霞说。
这天,衣拉拉集团向残疾儿童捐赠了600套童装,绿松农业为新正元早餐部的孩子们捐赠了2000枚鸡蛋,道德先锋志愿服务队捐赠了价值1000元的面和油。
点点爱心汇聚,孩子们可以穿着爱的盔甲,用丰富的物资,靠自己的双手去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扶残助残彰显社会文明,残疾人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合力推进。每一次创新、每一次探索、每一次奉献都不断汇聚着向上向善的积极力量,让残疾人感受到尊重与温暖,书写着社会文明的新篇章。
YMG全媒体记者 王瑶
2025-05-18 09:51:00
2025-05-11 09:28:00
2025-05-05 20:25:00
2025-05-03 05:09:00
2025-04-30 20:25:00
2025-04-28 23:05:00
2025-04-28 11:11:00
2025-04-28 00: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