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潮声|厦门中山路:万国商埠的黄金记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08 12:05:00    

《福建日报》2025年8月8日第07版

7月18日,“暑期随心GO游厦门行”2025服务消费季暨中山路入境游友好型街区活动启动。厦门中山路这条百年街区摇身一变,成为沉浸式消费舞台,政策红利、商旅服务、金融活水在这里深度融合。活动现场,“中山路多语种志愿服务队”成立,这支队伍以闽南语为根、多国语言为翼,用语言密钥解锁厦门故事,让过境旅客了解厦门、读懂厦门。

从1925年动工兴建,到如今,走过了100年岁月的中山路一直是厦门最繁华、最摩登的商业街,见证了厦门从海防要塞到通商口岸,到改革开放前沿,再到现代都市的沧桑巨变,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厦门人的城市记忆。

“一条中山路,半部厦门史。”厦门中山路以其“单薄”的体格,承载了厦门近百年商贸历史。

厦门中山路。吴贤宾 摄

潮起鹭江

中山路商贸街的诞生

假如我们将视线投射到中山路的上空——

这是一条长达1.2公里,东西延伸,由鹭江道直达新华路的商贸天际线,连接起了海洋与市井。中西合璧的外廊式骑楼、鸿山之上的古木参天、天仙旅社内的西洋拱窗、城隍庙巷里的香火鼎盛、局口街内的人间烟火……滨海之畔独有的交融壮美赫然呈现在眼前。

中山路的故事始于潮起潮落的码头。

明清时期,中山路西端的岛美路头、水仙路头便已帆樯林立,番银与茶叶在此流转。厦门成为当时官方指定的大陆与台湾对渡通航唯一的港口,所有大陆和台湾的官商只能在此集结往返,成就了中山路端口岛美码头和水仙码头的繁华与忙碌。直至1756年,清朝正式闭关。

1842年,鸦片战争的枪声响起后,厦门作为商埠之一被英国人选中,拿到谈判桌上,要求清政府开放包括它在内的五个通商口岸。

开埠之后的厦门再次筑起了码头。彼时,厦门的货物码头主要集中在如今的鹭江道一带,它的西北部是鹭江水、筼筜港水的交汇处,港航条件优良,沿途20余个码头交错分布,见证了这段厦门货港的鼎盛期。

然而,在通达江海、港口转运使得厦门周连四方、信息通畅的同时,厦门的街道交通与城市建设却早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当鼓浪屿的公共建设日益完善之时,一水之隔的厦门老城越发显得落后。民国《厦门市志·实业志》有载:“初,厦市街道狭隘湫陋,人烟稠密,因公共卫生不讲,以致疫疠时作。(鼓浪屿)其地清幽洁净,以较对岸,有如天壤焉。”

于是,在20世纪20年代,厦门城展开了声势浩大的近代市政建设。1920年,厦门道尹陈培辊、地方士绅林尔嘉等倡议填平港叉、修筑马路、填地造房、建设市区、改善交通、改善市民居住条件,他们设立“厦门市政会”和“厦门市政局”,分别负责规划建设厦门城市市政道路和执行施工。

“当时规划设计厦门马路为‘四纵一横’,中山路就是规划中的‘一纵’。”厦门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曾谋耀告诉记者,1925年,厦门市政督办公署成立,从南门的桥亭(今中山路与霞溪路交会处),往上到司令部(原水师提督署)路口修成了中华路;往下,经局口街、大走马路、泰山口、镇邦路至岛美路头(现鹭江宾馆),扩展为中山路。

经过5年修建与改造,1930年,连通城市与大海的中山路全线竣工,来自海洋的季风从这里吹进了厦门。

李清泉、黄奕住等归国华侨领袖名人用钢筋水泥浇筑起骑楼长廊,科林斯柱式与闽南红砖在阳光下交相辉映;华侨银行的绿琉璃屋顶下,既有西式保险柜的金属冷光,也有账房先生拨弄算盘的脆响;不远处闽南商人正用红砖厝围起天仙旅社——这座1933年的南洋风情建筑,曾见证郁达夫在露台远眺鼓浪屿的灯火……

1933年的厦门中山路(资料图片)

海洋不仅带来了货物,更重塑了城市的肌理。1956年,依托鹭江道的港口经济而兴起的中山路迎来翻建,成为厦门第一条柏油马路。从此,中山路正式成为厦门最重要的商业街。

“这条街在厦门古城的南门外,从明、清、民国一直到新中国,厦门这一大段历史,中山路都有迹可循。”曾谋耀说,到了1979年,原中山路与原中华路合并成为如今为人所熟知的模样。

融汇中西

万国商埠的黄金时代

开放的地区,总是最先拥抱世界潮流。

海的存在给中山路的出生与发展提供了自然条件,以及相应的经济条件。各式新奇的舶来品漂洋过海来厦,中山路是它们第一个停留的地方。

“当时厦门片区的港口里,一天最多能停68艘军舰。日本的战船,意大利、西班牙、美国的巡洋舰、驱逐舰都停在这里。”厦门文史研究者李世伟翻开自己收藏多年的《厦门日报》,指着一条旧新闻对记者说,“每到星期天,世界各国的水手上岸后第一站就是中山路。美国水兵最爱去大千旅社楼上的舞厅,英国商人常聚在华侨银行的茶座谈生意。”

这些远道而来的访客,为中山路带来了全球化的浪潮。

路成后,中山路迅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方文图撰写的《厦门路路通》一书中记载:1930年间,中山路有银行3家、钱庄14家、信局5家、银楼5家、戏院2家、书店5家,还有诊所16家和药店14家以及日杂和服务行业。其中有些是著名的老字号,例如,惠济堂经营绸缎,很得顾客信任;陶园的菜肴小点质量上乘,名重一时;马玉山的饼干面包为人赞誉;五香斋的酸梅汤、炒栗子有口皆碑;怀德居的橄榄盐驰名海内外;五洲大药房的卫生肥皂很受欢迎。路上分布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和新的书店,丽华斋等文具体育用品店多家,还有中华、百宜2家戏院,文化气息也较浓厚。

“那时候,水手上岸就直接在厦门大饭店上面的咖啡厅喝咖啡,1948年中山路就有售卖可口可乐,1953年就售卖茅台酒。”曾谋耀说,中山路繁华的布局,主要是为了满足各国货船、军舰、商舰下来的一些水手的休闲娱乐需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咖啡厅喝咖啡是时尚女士、绅士们最流行的雅事。当时厦门的咖啡馆大多兼供西餐,暑天则加售冰激凌、汽水等冷饮。”闽菜文化专家、中国饭店协会地标美食评审委员许晓春告诉记者,更有意思的是,从当时的一些报刊广告中可以看出,部分厦门的咖啡厅还有京剧、南乐表演以及歌舞助兴。

东西走向的中山路,通往大海,自开街以来,一直是厦门的商业龙头、经济中心。一头连着华侨大厦,一头与鼓浪屿遥遥相望。海风吹来了咸湿的气息,也把东南亚的建筑风情一并带至近代的厦门。

骑楼街是这种融合最直观的体现。18世纪后半段,英国用枪炮打开了东南亚等国家的国门。这些国家属热带气候,而英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英国人为了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设计了一种在居室前面加走廊的房子,称之为“廊房”。紧接着,新加坡的开埠者斯坦福·莱佛士(Stamford Raffles)规定,在新加坡所有的建筑设计中,都要有一条五尺宽的有顶盖的人行道用廊柱相连。这种连续廊柱形成的走廊,在新加坡称为“五脚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华侨功成名就后,也把“五脚基”带回了家乡,渐渐在中山路形成了骑楼群。“前高后低”的格局,便于阻挡海风;房屋外墙镶嵌的装饰物,则表现出海洋文化与中华文化交融的特色。

中山路侨批馆内展出的侨批信件 林梓健 摄

当时,在南洋务工的群体逐渐形成一种惯例:若有人返乡,同乡便会委托其将钱款捎带回家,家人收钱后亦会回信,告知钱款已收、一切安好。如此往来互动间,“侨批”雏形渐显。1937年,中山路的华侨银行开始承担起侨批银行的相关职能。

一纸侨批渡重洋,银信往还间,也推动了中山路金融网络的形成。曾谋耀说:“当时,厦门的钱庄可以和马尼拉的钱庄结成兄弟钱庄,银票互认,出行就不用带那么多银子。这种跨境金融合作极大便利了商贸往来。”

启新开拓

历史老街的新生之路

21世纪初,中山路迎来了历史性转折——被正式辟为步行街。随后的十几年间,中山路完成了从传统商业街到文旅地标的华丽转身。

走在今日的中山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无处不在。郁达夫曾下榻的天仙旅社房间窗口,每逢佳节往往有艺术团表演“骑楼上的舞步”;中秋佳节,游客可以通过AR技术直接体验博饼,与历史人物“隔空对话”;街边的老字号饼店,在传统素饼的基础上,推出牛油果酥、桃花酥等创新产品,让传统工艺在新时代延续生命。

“我从小在中山路长大,现在比以前更热闹,商业品类也更丰富了。”厦门市思明区民宿协会会长林丽容感慨道。这位在中山路经商40余年的老厦门人,见证了这条街的蜕变。从最初的小家电商铺,到后来的旅馆,再到如今主打文化体验的精品民宿,林丽容的创业轨迹恰是中山路转型升级的缩影。

“城记·中山路”展出的旧物件 林梓健 摄

鹭江道沿岸潮起潮落,百年中山路依旧,但在林丽容眼里,此时的它早已换上“新袍”。

2012年,中山路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2022年,中山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023年,中山路被商务部确认为第三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如今,中山路已成为国内外赴厦游客旅游度假的优先选择目的地,每年吸引近1亿人次游览。

中山路的复兴并非简单的商业改造,而是一场系统的文化重生。2020年,厦门市设立中山路片区分指挥部,启动了历史风貌保护性提升工程。该项目采用“一巷一策”改造思路:局口街聚焦闽南小吃文化,打造“最厦门”美食体验;大同路突出侨乡特色,复原民国时期商业场景;大元路则依托老剧场遗址,发展文创产业。这种精准定位的策略,让每条街巷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

业态的创新同样令人耳目一新。百年药店变身中医药文化体验馆,老式理发店改造为复古时尚沙龙,传统的侨批局也转型成为跨境金融文化展示中心。这些改变以现代方式延续了中山路的商业文脉。正如中山路片区分指挥部负责人所说:“我们要让文化根脉保得全、留得住、用得好,重塑富有生命力的厦门特色商业街区。”

文旅商融合是中山路的另一大亮点。2025年推出的“百年中山路”系列活动,围绕“一月一主题”,实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爆点、全年有热度”的盛况。侨文化街区展、福建·厦门台湾周、骑楼建筑艺术展、国际时尚周等活动轮番上演,让历史以可感知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

站在百年门槛上回望,中山路的传奇波澜壮阔。这条见证了厦门从海边小城到国际都市蜕变的老街,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面向未来。它不仅是厦门人的集体记忆,更成为展示中国海洋商贸文化的窗口。从番银贸易到数字电商,从侨批网络到区块链金融,中山路始终站在时代潮头,诠释着“向海图强”的厦门精神。

正如李世伟所说:“中山路的魅力,在于它既能让你触摸到历史的皱褶,又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这或许就是这条百年老街经久不衰的奥秘所在。(记者 林闻 黄星榕 见习记者 傅韬旭)

来源:福建日报

相关文章

潮声|厦门中山路:万国商埠的黄金记忆

《福建日报》2025年8月8日第07版7月18日,“暑期随心GO游厦门行”2025服务消费季暨中山路入境游友好型街区活动启动。厦门中山路这条百年街区摇身一变,成为沉浸式消费舞台,政策红利、商旅服务、金融活水在这里深度融合。活动现场,“中山路多语种志愿服务队”成立,这支队伍以闽南语为根、多国语言为翼,

2025-08-08 12:05:00

吕梁市文化和旅游推介会在蓉启幕

封面新闻记者 闵强7 月 25 日,吕梁市文化和旅游推介会在蓉启幕。本次活动旨在提升“汾酒故乡 英雄吕梁”品牌在四川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活动现场,文旅星推官们从历史名人故里到黄河风光,从非遗体验到生态康养,介绍了吕梁文旅的独特优势。据了解,吕梁拥有 5900 余处文物古迹,14 处国家 4A 级旅游景

2025-07-28 09:11:00

中北大学师生参演《黄河回响》音乐会

  7月13日从中北大学获悉,应中宣部电影卫星频道邀请,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师生与潞安化工集团校企联动,参演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与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的“《黄河回响》——纪念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两岸音乐会”,奏响了两岸同心的时代最强音。  在中北大学红色文化和国防教育研究中心智库的组织和

2025-07-14 08:51:00

中餐离世界级品牌还有多远

出国旅游,不少人会在就餐前打开手机APP,搜寻周边中餐美食。这个小举动背后,是越来越多的中国餐饮品牌加速走出国门:蜜雪冰城、库迪等茶咖品牌在海外开店已超千家,海底捞、沙县小吃等火锅、快餐品牌海外门店超百家,还有不少正餐品牌陆续开出国外首店……2019年至2024年短短5年间,海外中餐厅数量激增近30

2025-07-09 07:36:00

游客“码”上可探秘昆明老街

掌上春城讯7月7日,湖南游客张丹拿出手机扫描昆明老街的二维码标识牌,获取图文并茂的景点介绍,还能聆听中文语音讲解。据了解,为助力昆明老街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五华区护国街道在多个标志性文化场所推出“智慧导览”服务,通过安装二维码标识牌,让游客“一码在手”即可了解景点背后的历史故事。这一创新做法不仅提

2025-07-08 07:40:00

“遗”道动起来|手狮舞起,热浪退散,快来get你的专属避暑指南!

魔都热浪来袭你的避暑姿势够“狮”髦吗?本期“‘遗’道动起来”与小体一起跟随马桥手狮舞舞走酷暑解锁闵行版“向往的生活”狮之韵,手之舞马桥手狮舞,又叫“手带狮舞”,源自于清代初期马桥地区盛行的“狮子灯”,是上海本地庆祝重要节日时表演的传统民俗舞蹈之一。元宵灯会时,人们爱提灯行街,而马桥镇上街道狭窄,观者

2025-07-03 21:36:00

黎明职业大学师生走进泉州台商投资区采风 为文创大赛添活力

闽南网7月3日讯(闽南网记者 肖晓锦 黄紫燕 洪泓塬 文/图/视频)为进一步赋能“梦幻滨海 活力绽放”泉州台商投资区第三届文创伴手礼创新设计大赛,7月2日,黎明职业大学“台商投资区文创设计行”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泉州台商投资区,前往接官亭、龙苍村、浮石隐地等景点开展采风活动,挖掘设计灵感,为大赛注入新

2025-07-03 18:06:00

这几天呼和浩从早晨到夜晚,主打一个热闹

刚刚过去的周六日从晨光熹微到灯火璀璨呼和浩特彻底沸腾了!美食香气四溢飘散艺术盛宴浸润心灵啤酒泡沫翻涌激情舞台星光闪耀夜空奔跑身影挥洒活力......这座城市正上演一场24小时不打烊的全民狂欢每一个角落都涌动着蓬勃的生命力!晨起用脚步丈量活力!昨天刚刚结束的2025呼和浩特女子半程马拉松赛在大黑河沿线

2025-06-30 09: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