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自主三代核电技术从1到41背后的蜕变故事:华龙十年,如何打造核电“国家名片”
2025-05-06 06:49:00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06:49:00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丁雅栀】编者的话:晨光中,中国福建福清核电的海岸线上,六座银灰色的钢铁巨人巍然矗立,构成一道独特的工业风景线。其中,5、6号机组——“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格外醒目:安全壳上方那圈独特的水泥“头箍”,让它们的“块头”明显比其他机组大出一圈。这不仅是外观的差异,更是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鲜明标识。这些钢铁巨人正以稳定运行的轰鸣声,向世界讲述着关于中国核电从“并跑”到“领跑”的蜕变故事。
今年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开工十周年。十年间,“华龙一号”不仅打破了“首堆必拖”的行业魔咒,更以惊人的速度走向世界——国内外7台机组并网发电,全球在运、核准在建“华龙一号”机组达41台;福清核电5、6号机组先后斩获WANO(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综合指数满分,跻身全球顶尖行列,双机组即将迎来安全稳定运行1000天……上述每一项成就,都镌刻着中国核电人的智慧与坚守。十年磨一剑,从1到41,从东海之滨到异国他乡,“华龙一号”如何实现从技术突破到管理创新的全方位跨越?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中国密码”?
“华龙一号”示范工程所在地、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全景 (供图:中核集团)
三代核电“中国方案”诞生记
“华龙”寓意着中华复兴、巨龙腾飞;“一号”表示自主研发的排头兵、引领者。2015年5月7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落地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之后,又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核电起步以来,从秦山核电站的奠基,到大亚湾核电站的引进吸收,再到岭澳二期核电站的自主设计,中国核工业人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探索前行。中核集团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与运行经验,为“华龙一号”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7年,中核集团创造性地提出了“177堆芯方案”,这是“华龙一号”核心技术的雏形。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让中国核工业人意识到,要打造真正安全可靠的核电技术,必须满足更高的安全标准。于是,中核集团全力投入到ACP1000研发中。2014年ACP1000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反应堆通用设计审查,正式走向世界舞台。之后,ACP1000命名为“华龙一号”。
“华龙一号”机组额定功率超过1100MWe,设计寿命60年,采用经工程验证的成熟技术,使用自主研发的国产先进燃料组件,实现18个月换料周期。它能够抵御九级地震的冲击,还采用了单堆布置、双层安全壳的设计,外层可抵御大型飞机的撞击。更值得一提的是,“华龙一号”具备完善的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措施、强化的外部事件防护能力、改进的应急响应能力等先进特征,是全球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技术之一。
这些设计背后,是中国核工业数万份技术文件、上千项专利的积累。
在“华龙一号”研发过程中,中核集团建立了2044项国内国际标准组成的完整标准体系,700多项国内专利、65项国际专利和125项软件著作权等构成的完整知识产权体系,建设数字化核电厂,形成了我国首套自主核电软件系统。此外,中核集团还联合国内75家高校、科研机构、设备制造厂,以及14家国际组织和科研机构,共同攻克了179项关键技术研发和试验验证工作。5400多家设备厂商承担了超过6万多台套设备的制造供货任务,近20万人先后参与项目建设。这一庞大的工程背后,是中国核工业全产业链的协同作战,是“小核心、大协作”模式的生动实践。
中核集团以核电工程总承包单位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为抓手,通过研发设计牵头单位负责工程总承包的方式,创新工程管理模式、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建设周期仅为68.7个月,成为全球唯一按计划建成的三代核电,创造了全世界三代核电建设的最佳业绩。2022年3月25日,国内第2台“华龙一号”具备商运条件。至此,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标志着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华龙一号”示范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金奖,便是对“中国制造”的肯定。“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的成功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成果。“十四五”期间,“华龙一号”进入批量化建设阶段,成为我国核电批量化建设的主力机型。
福建福清、福建漳州、海南昌江等地,一座座采用“华龙一号”技术的核电机组正在拔地而起。在这些项目中,中核集团将首堆积累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和优化,不断迭代,进一步提升了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同时,针对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环境要求,建设团队还进行了针对性技术改进和创新,使“华龙一号”技术更加成熟、适应性更强。随着更多机组投运,该技术将成为我国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的重要支撑。以单台“华龙一号”机组为例,其年发电量可达近100亿度,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
追求卓越,彰显“硬核实力”
“华龙一号”到底行不行?关键在于运行业绩好不好。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很好地回应了这个问题。“华龙一号”示范工程两台机组分别连续安全运行近1000天,累计发电近650亿度,再次证明中国核电的硬“核”实力。2023年,两台机组实现全年“零非停”。世界公认的用于评估核电机组生产综合性能的指标——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综合指数显示,自福清核电5、6号机组正式通过竣工验收以来,两台核电机组均已实现WANO综合指数满分,标志着“华龙一号”生产运营绩效在全球范围表现卓越。
为持续提升机组的运行业绩,福清核电对照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制定的最高标准,狠抓生产绩效指标标准体系运作,通过减非停、设备可靠性管理、群厂经验反馈、人员绩效提升、机组大修优化等各项活动,全力保障机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福清核电有关负责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优异的运营业绩意味着“华龙一号”生产运营绩效在全球范围表现卓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正是我国三代核电技术践行中国标准、展现中国质量的生动体现。
当龙高半岛与“华龙一号”交相辉映,新时代核工业人用智慧与汗水培育人才培养“摇篮”,全力逐梦“国家名片”。在“华龙一号”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大量管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训需求,尤其在机组运行、维修以及电厂技术服务方面,人才培养任务长期且艰巨。为建立并抢占“华龙一号”国内外项目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市场,提升中核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全球首个“华龙一号”的人才培育基地——华龙国际培训中心在福清核电现场挂牌成立。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开工建设十年以来,福清核电已累计培养操纵员538名、高级操纵员293名。同时建成以马红星、杨全超、尤兵、陈路标等技能人才为代表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省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省级劳模工作室、高级值长工作室等一批高精尖技术技能团队。在人才的驱动下,“华龙一号”这张“国之重器”的名片将持续闪耀,并在核电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中国智慧,全球共享
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和多台机组的稳定运行,为“华龙一号”扬帆出海提供了坚实底气,这意味着中国不仅掌握了核心技术,更具备了向全球输出完整解决方案的能力。
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2号、3号机组(“K-2/K-3机组”)是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首个海外工程,两台机组已投入商运。其间,福清核电派出多批次、多人次的核电工作者支援机组建设调试,他们带着知识、技术和经验,投身卡拉奇核电工程项目建设现场,为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走出去”贡献智慧力量。
该项目全周期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6万多个,K-2/K-3机组每年能为当地提供清洁电力近200亿度,满足当地2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6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32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1.4亿棵,对优化巴基斯坦能源结构、推动实现全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危机具有重要意义,项目被誉为“能源国际合作最佳实践案例”,不仅验证了“华龙一号”技术的成熟性,更展现了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共赢模式。
不止巴基斯坦,自2020年以来,福清核电向国内外“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和其他新建核电项目输出人才超400人,输出人员均具有多年“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相关经验,涵盖安装调试、项目控制、设备采购、设计管理、安全质量、核安全、运行维修等多个专业领域,为“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和“走出去”提供人才支撑,为核电产业化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管理范式。
业内人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站在2025年这个特殊节点回望,“华龙一号”的十年征程恰与中国核工业创建70周年、“十四五”规划收官形成历史交汇。十年间,“华龙一号”正以中国速度、中国质量、中国标准,向世界展示中国核电的硬核实力,中国核电人用自主创新打破了技术壁垒,用工程实践验证了安全性能,用国际合作拓展了市场空间。这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既铸就了守护能源安全的大国核盾,也开辟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赛道,更彰显了中国以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担当。当“华龙一号”这一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走出国门,它承载的已不仅是清洁能源,更是一份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智慧。在能源革命与碳中和的全球背景下,“华龙一号”的十年实践证明: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并举的中国智慧,正在为人类应对能源挑战贡献越来越重要的解决方案。
2025-05-06 06:49:00
2025-05-05 20:44:00
2025-05-05 17:53:00
2025-05-05 13:42:00
2025-05-05 13:34:00
2025-05-05 08:33:00
2025-05-04 20:05:00
2025-05-03 16: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