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皋沂评 |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沂蒙精神看传承的重量
2025-07-08 08:47:00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08:47:00
总有人说,和平年代谈牺牲太遥远。可站在临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前,墙上密如星点的烈士名录会突然撞进眼帘——那些二十出头的名字,本该有柴米油盐的生活,却把生命永远定格在冲锋的瞬间。这就是铭记的意义:不是沉湎苦难,而是确认今天的安稳从不是天上掉的馅饼。
临沂的动人之处,正在于英雄从不是遥远的符号。“沂蒙红嫂”用乳汁救伤员时,没想过要被写进教科书,只是本能觉得“战士不能死”;王换于办战时托儿所,眼睁睁看着亲孙子一个个夭折,却把革命后代护得周全。这种撕裂的痛里藏着最赤诚的大义:她们不是被塑造的英雄,而是用血肉之躯,把“牺牲”二字写得比任何碑文都滚烫。
有人嘲讽缅怀是形式主义,可在临沂的街头巷尾,能看见小学生仰着脸蛋听红色故事时眼里的光,能撞见商户们凑在一块儿自发排练红色宣讲。这些从不是任务,而是融进日子的习惯。就像老街坊总爱跟孩子念叨过去:“能安安稳稳开铺子,是因为当年有人把枪眼挡在了身前。”
历史最狡猾的地方,是会悄悄磨平细节。若不刻意擦拭,再过几代人,“沂蒙精神”或许就成了考卷上的填空题,谁还会记得某个红嫂深夜缝棉衣时冻裂的手指?这就是为什么要反复讲述:不是要困在过去,而是带着记忆赶路。走得再远,也不能忘了出发时揣着的信念。
对每个人而言,铭记未必是惊天动地的壮举。在岗位上多一分较真,选路口多一点担当,就是对先烈的回应。那些没能看见盛世的他们,早把期待种进了这片土地。我们替他们看遍的万家灯火,接过来的未竟梦想,正是传承最实在的模样。
来源:今日头条·土豆罐罐
2025-07-08 08:47:00
2025-07-04 13:45:00
2025-07-04 11:44:00
2025-06-28 08:49:00
2025-05-22 08:53:00
2025-05-18 16:19:00
2025-05-16 16:41:00
2025-05-06 12: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