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让更多非遗人才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讲述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0 03:41:00    

【聚才论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活态”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载体。截至目前,我国已有44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非遗人才作为掌握并持续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知识或表达形式的个体,为助力文化遗产焕发光彩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些年,各地为帮助非遗人才更好传播文化,进行了诸多尝试。然而,能够“讲得出”“讲明白”的非遗人才仍然稀缺。全球化背景下,想进一步提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球影响力,需要培养更多具备国际视野与对外沟通能力的非遗人才,使他们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讲述者,更好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

提升非遗人才的叙事能力

让更多非遗人才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讲述者,需要提升他们“讲得出、讲得好”的叙事能力,把他们从“技艺传承人”转化为“文化阐释者”。

要帮助非遗人才突破“讲得出”这道关。当前,一些非遗传承人虽然技艺高超,但“有技难言”。建议相关部门探索设立专项资金,对非遗人才开展多级培训。比如每年资助一定数量的优秀青年非遗传承人、非遗专业学生,进行不定期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非遗理论研修、跨文化交流等。同时,与高校协同建设专业化非遗术语翻译资源库,对传统技艺中包含的诸多要素进行多语种精准翻译,开发多语言解说模板、图文包、配音素材、字幕系统等,供非遗人才使用,帮助他们增强对外传播的专业能力。

要帮助非遗人才突破“讲得好”这道关。在多元文化交流交融的国际舞台上,非遗人才不仅要“能讲”,更要“会讲”。建议在相关院校探索开设非遗传播类课程,发展高校导师与传承名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模式,讲授“3分钟外语讲非遗故事”“肢体语言与情感表达”“视觉化辅助表达”“针对不同群体的表达策略”等内容,在情景模拟中强化非遗人才的叙事能力。例如,一些高校开设中华才艺类课程,打造“非遗进校园实践基地”,协同非遗名师积极开展“非遗进课堂”实践活动。很多学生称此举让他们更加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导师表示这种合作方式让教学变得更丰富生动;非遗名师认为相关活动更贴近青年人,能更好提升人们对非遗的关注度。

拓展非遗人才跨文化传播的表达路径

让更多非遗人才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讲述者,需要拓展非遗人才跨文化传播的表达路径。其中,数字化技术是一个可依托的“传播放大器”。非遗人才可借助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更好登上“讲述技艺背后蕴含的文化”的舞台。

当前,我国多地相继出台了政策,鼓励非遗传承人搭建数字工作室,参与线上展演,鼓励非遗人才进行跨文化传播。比如,浙江衢州打造非遗数字直播基地,助力非遗人才以数字化方式突破地域限制,向国际受众展现非遗魅力。再如,不久前举办的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借30余项科技体验装置与实时翻译等数字技术,助力非遗人才将一些原本抽象、晦涩的内容,转化为全球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态,有效提升了文化的传播效率和动人魅力。

打造非遗人才复合传播平台。推动文化和旅游部门联合高校和企业,建设集展示、体验、研学、交流于一体的非遗传播平台。由高校或科研机构提供智力支持,企业负责运营管理,通过人工智能驱动传播模式创新,融合数字辅助生成、智能推荐与互动算法,将互动工作坊、非遗主题展览、驻场表演等展示方式巧妙结合在一起,让非遗讲述更具代入感。例如,由国家博物馆与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合作打造的虚拟数智人“艾雯雯”,依托多模态交互技术,可以承担展览导览、讲解与交互等工作。一些非遗人才表示,类似的新技术,能够帮助更多观众有效了解历史文化,而他们自身则可以专注现场展演,向观众更好解读非遗的文化内涵。

畅通非遗人才跨文化交流的沟通渠道

让更多非遗人才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讲述者,需要进一步畅通非遗人才跨文化交流的沟通渠道。为此,要着力构建双向交流机制,让中国非遗“出圈说话”。

一方面,完善“走出去”机制。支持非遗人才参与国际组织框架下的交流合作。选择一批德艺双馨、具有国际传播潜力的非遗人才纳入“国家非遗国际传播人才库”,用多种方式支持他们参加海外展演、交流、研讨等活动,拓展中华文化国际“朋友圈”。设立非遗国际传播奖项,评选表彰在海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的个人和团队,激励更多从事非遗的青年人参与其中。

另一方面,畅通“请进来”路径。设立非遗体验中心、研学中心,开展非遗游学项目等,邀请更多国际学生、青年学者和手工艺爱好者体验非遗技艺,加深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感受。例如,2025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组织来自摩洛哥、意大利、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13个国家的多名国际学生,前往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的华州明清皮影博物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皮影传承人手把手教他们挑杆、映影等技艺。很多传承人表示,这种互动式交流可以让自己直观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皮影艺术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进而调整对外传播的叙事方式与展示重点。这种有效的对外沟通,为非遗人才探索更为精准的跨文化交流路径提供了借鉴。

非遗人才是深耕传统技艺、承载文化记忆的实践者。着力提升其叙事能力,拓展其跨文化表达与沟通路径,有助于充分发挥他们连接本土与世界的纽带作用,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凝聚力量。

(作者:魏慧敏、李丹弟,分别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临港现代服务业与创意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工商大学教授)

相关文章

让更多非遗人才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讲述者

【聚才论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活态”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载体。截至目前,我国已有44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非遗人才作为掌握并持续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知识或表达形式的个体,为助力文化遗产焕发光彩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些年,各地

2025-08-10 03:41:00

潮声|厦门中山路:万国商埠的黄金记忆

《福建日报》2025年8月8日第07版7月18日,“暑期随心GO游厦门行”2025服务消费季暨中山路入境游友好型街区活动启动。厦门中山路这条百年街区摇身一变,成为沉浸式消费舞台,政策红利、商旅服务、金融活水在这里深度融合。活动现场,“中山路多语种志愿服务队”成立,这支队伍以闽南语为根、多国语言为翼,

2025-08-08 12:05:00

吕梁市文化和旅游推介会在蓉启幕

封面新闻记者 闵强7 月 25 日,吕梁市文化和旅游推介会在蓉启幕。本次活动旨在提升“汾酒故乡 英雄吕梁”品牌在四川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活动现场,文旅星推官们从历史名人故里到黄河风光,从非遗体验到生态康养,介绍了吕梁文旅的独特优势。据了解,吕梁拥有 5900 余处文物古迹,14 处国家 4A 级旅游景

2025-07-28 09:11:00

向人才“表白”,济南城市人才主题曲实现全网覆盖

近日,由济南市委人才办精心打造的城市人才主题曲及MV《我在济南刚刚好》《Lian上济南这座城》,已在国内重要视频音乐平台及手机客户端正式上线,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与创新活力之都奏响了引才聚才的动人乐章。​2024年,济南市重磅发布“我在济南刚刚好”城市引才宣言,匠心推出《我在济南刚刚好》城市人才主题曲

2025-07-27 17:04:00

盛夏“大比武”!广州粤剧院2025年度业务考核圆满落幕

提示信息7月24日至25日,广州粤剧院举办2025年度业务考核,剧院化身“擂台”,上演中青年演员“大比武”。本次考核兼具标准化与多样化的特点。演员采取“分级考核”模式,考核内容既涵盖唱、念、做、打等四功五法的基本功展示(如走圆台、腰腿功、毯子功等),亦包含不同行当代表性折子戏的竞演。虽非正式演出,却

2025-07-26 11:13:00

Z世代艺术生携国际队友解码桐乡蓝印花布,为老手艺吸粉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王珍珍 李琳 陆佳 记者 黄葆青这个暑期,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一支00后艺术生实践团队走进桐乡,在为期一周的暑期实践结束之后,交出了一份如何传承桐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暑假作业。师生们携手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并邀请外国学子共同参与,在桐乡开启了一场深度融合调研、体

2025-07-25 19:13:00

沈阳1.8万余市民加入中华骨髓库 00后群体逐渐成为“生力军”

今年是沈阳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启动23周年。7月15日,记者从沈阳市红十字会获悉,作为全省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最早的城市之一,沈阳在采样入库数、捐献数、捐献质量和宣传动员服务工作等方面一直位居全省前列。目前入中华骨髓库志愿者18451人,实现捐献70例,占全省捐献总量的19.45%。70名市民实现

2025-07-16 13:00:00

中北大学师生参演《黄河回响》音乐会

  7月13日从中北大学获悉,应中宣部电影卫星频道邀请,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师生与潞安化工集团校企联动,参演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与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的“《黄河回响》——纪念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两岸音乐会”,奏响了两岸同心的时代最强音。  在中北大学红色文化和国防教育研究中心智库的组织和

2025-07-14 08: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