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博主爆料:汽车行业存在“小订过万”造假
2025-09-04 06:54:00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4 06:54:00
日前,国内汽车博主吴佩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爆料汽车行业存在“小订过万”数据造假现象。
吴佩称,有广告公司在新车发布会前几个月就开始策划“小订过万”数据,一是让消费者觉得是爆款,二是哄领导开心。但是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隔不了几个月就交付了,几个月之后进入平销期(平稳销售期),都藏不住的!
图片来源:吴佩个人微博
吴佩这段话直接揭开了汽车营销领域一个“公开的秘密”,即“小订过万”数据造假产业链。
什么是小订数据造假?
在汽车行业,“小订”和“大订”有着本质区别。“小定”又称预付款,一般在购车时,消费者向经销商支付一定数额的钱款,作为购车的诚意金用户。小定金额较小,一般在几千元人民币左右。消费者可以随时反悔,申请退款。事实上,对车企来说,“小定”数据是一个重要的营销工具,说服力并不强,“小定”数据用于向市场和投资者展示产品受欢迎程度,但其中含有大量“水分”,而转化率并不确定。
图片来源:不同汽车品牌的小订海报
而“大定”则意味着消费者与车企签订了正式购车合同,启动了车辆的生产和准备流程,支付较高且通常不可退的定金,并确定车辆的所有配置细节。车企常将“小定”数据用于宣传,展示市场对新车的初步热情。但由于“小定”不等于最终成交,其实际转化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数据背后往往包含较多“虚量”。
实际上,策划这种订单数量造假的事情,在最近一两年时间里,在国内的汽车行业中,算得上是公开的秘密了。据业内人士透露,这种数据造假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广告公司会提前好几个月为汽车厂家设计"小订过万"的营销方案。这些方案不仅包括做假的订单数据,还得组织水军在网上造势,连跟用户说的营销话术都得提前编好。这种有组织、有预谋的造假行为,使得表面光鲜的数据严重脱离了真实的市场需求。而这条灰色产业链也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车企为何要参与数据造假?
在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新车发布时的“预售战绩”成为营销战的重要一环。 “小时破万”、“首日破两万”等捷报频传,形成了一种浮夸的风气。一些竞争力不强的车型,为了满足高层对销量的期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倾向于采用这种不正当手段。
但是假的终究真不了。 新车发布后三五个月进入交付期,真实销量便会暴露无遗。这种造假行为不仅会让车企误判市场需求,盲目扩大生产,导致车辆积压库存;更会严重损害消费者的信任。
从法律层面来看,“小订过万”数据造假也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广告公司故意制造假订单,明显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广告法》中“禁止虚假宣传”的规定。法律专家指出,如果广告公司故意制造虚假订单数据,可能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广告法》中关于禁止虚假宣传的规定,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一旦被查实,相关企业不仅要面临高额的赔偿,还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急需重建行业信任
吴佩强调,他的爆料并非针对特定品牌或企业,而是对整个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提出警示。他希望帮助媒体和消费者在海量真假难辨的信息中迷失方向。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车企更应注重诚信经营,以真实、透明的数据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信任。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衡量车企销量的真正标准应该是“大定”数据,而不是那堆可能是“水军下单”的小定。
虚假的小订数据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汽车行业的浮躁与短视。谎言可以制造短暂的繁荣,但只有真相才能构建长久的发展。中国汽车行业还要继续在营销的“怪圈”里越陷越深吗?市场竞争越激烈,越能考验一个品牌的真正实力。或许此次“小订作假”行为被曝光、被热议,正预示着那些只会玩虚的、玩花的企业,终将会被市场“筛选”。
来源:电车志 都市快报
2025-09-04 06:54:00
2025-09-01 18:47:00
2025-08-27 10:17:00
2025-08-26 11:52:00
2025-08-25 15:01:00
2025-08-20 07:07:00
2025-08-19 15:52:00
2025-08-18 0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