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格桑顿珠:在雪域高原扎根生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0 10:32:00    

留在上海,去北京发展,还是回藏区?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主任医师格桑顿珠面临过几次这样的选择,每一次他都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雪域高原。因为,让更多藏区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得好病是他最大的愿望。





健康报:扎根藏区多年,您对这片土地应该有很深的感情。是什么触动了您,让您一直留在藏区?您又为何选择在神经外科领域持续深造?


格桑顿珠:1998年,我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本科毕业,当时可以留在上海。但是我的母亲一直教育我必须回到家乡,为家乡人民服务。因此,毕业后我没有多想,主动选择回到藏区。


受地理环境、气候、生活习惯等多重因素影响,脑血管疾病在高原地区相对高发,而彼时西藏的神经外科刚起步。求学和实习经历让我见证了我国神经外科技术的进步,也让我不禁想:一定要把先进技术带回西藏,为西藏神经外科发展作贡献。在临床工作中,我遇到了许多疑难杂症,觉得自己掌握的知识还不够。后来,我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神经外科学家赵继宗。


回藏后,我发现西藏感染性脑积水、脊柱结核、血栓性脉管炎等患者较多,而这些患者的临床治疗比较棘手。依据所学,我将创新技术用于治疗重型脑积水、预防脊柱结核术后反复、治疗血栓性脉管炎等,疗效明显,大大降低了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结核寒性脓肿及血栓性脉管炎导致截肢的风险。


回过头看,我是想用微薄力量助力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也许我个人能为整个藏区带来的改变是有限的,但至少能给我们医院带来切实的变化。在我看来,留在这里不仅要向下扎根,让更多藏区百姓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还要向上生长,不断攀登神经外科技术高峰。


健康报:如您所说,您的从医经历与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否谈一谈您与医院、与科室的故事?


格桑顿珠:我本科一毕业,就来到了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至今已有27年。医院一直鼓励我、支持我继续深造,帮助我成长。我对医院的感情很深。如今成为院长,在做好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同时,我也付出更多精力推动医院发展。


这些年,医院发生质的变化,在业务能力、服务质量、管理效率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我刚来医院时,内外科分为大内科、大外科两大病区,专科没有独立出来。2014年,神经外科有了独立病区,我也成为神经外科主任。刚分科时,科室只有4个人,的确很辛苦。渐渐地,神经外科的力量越来越壮大。


为了促进医院神经外科跨越式发展,我牵头在医院建立了北京天坛医院西藏临床技术援助基地、赵继宗院士西藏神经外科技术指导中心等。得益于此,西藏的患者在家门口就可以获得优质神经外科诊治服务。


2014年,赵继宗院士团队和我院医生一起完成了我院第一例高难度脑膜瘤切除手术。当时,患者脑膜瘤已经侵入颅内、压迫视神经,手术难度很大。在赵继宗院士带领下,手术做得很顺利,患者恢复得很好。还有很多类似案例,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这些年,我院医生不断学习、成长,为藏区百姓筑起健康屏障。


未来,我们不仅要不断提高医院综合能力、推动学科建设,还要打造更多符合西藏百姓疾病谱的特色专科,让更多疾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诊治。


健康报:从医多年,您的初心是什么?得知获得“白求恩奖章”,您的心情如何?


格桑顿珠:当个好医生就是我的初心。所谓“好医生”,一要有仁心,二要技术好。我坚信,从医之人就是要耕耘一片土地,不断提高能力;深挖一口井,不断精进技能。只有心怀善念、手有绝技,才能不断为老百姓和社会服务。


在西藏,不少老百姓从偏远山区到拉萨看病。我尽可能每天出诊,让患者及时看上病,为他们减轻食宿等就医负担。平时一有机会,我就发挥藏语优势和专业特长,深入基层巡诊看病、传播健康知识。


西藏的老百姓都很淳朴。有时候,我要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有的患者家属甚至会含着眼泪送我。就是这样的瞬间,让我感受到患者及其家属对我的信任,也让我意识到要培养更多人才,给西藏老百姓提供更多健康保障。


得知获得“白求恩奖章”,我又惊又喜。惊讶在于,我没想到会得到这份荣誉,认为自己还有许多要努力和进步的地方。喜悦在于,这份荣誉是对我和团队的最好肯定。回首从医路,我十分庆幸自己选择了神经外科,选择回到西藏。未来,我有信心和干劲把工作做得更好,服务好西藏百姓。


图片

:健康报记者 段梦兰

编辑:管仲瑶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图片


相关文章

世界首例!在陕完成→

【来源:陕西日报】6月25日,记者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获悉:该院骨科中心日前为患者王先生成功实施了3D打印可动人工椎体颈胸交界处植入术,精准完成病椎及相邻上下椎间盘切除,并植入人工假体。经检索,胸椎可动人工椎体植入此前尚无报道,属世界首例。58岁的王先生由于胸背部剧烈疼痛、双上肢麻木、无法站立

2025-07-01 10:38:00

漯河:幼童走失 多方接力助其归家

6月27日中午,一场爱心接力在漯河市区八一路温情上演。在市六院(市心血管病医院)工作人员、热心市民和民警的帮助下,一名走失的3岁幼童平安回到家人身边。当天中午12时10分,市六院南门保安赵东升正在值班,一名女子领着一个小女孩焦急地向医院走来。出于职业敏感,赵东升立即上前询问。原来,这名女子在医院附近

2025-06-30 11:43:00

人均99元守护全民健康!2025年,您关注的健康服务都在这里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杜宇蔚、实习生江帆报道:家门口的体检项目更多了,慢性病管理更智能了,健康档案能随时手机查了……今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又要“加码”!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202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025-06-27 00:29:00

高考后近视手术量激增3倍 专家提醒:摘镜≠治愈,术后护眼需终身坚持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晶随着高考落幕,杭州各大医院眼科门诊迎来近视矫正手术的就诊高峰。连日来,潮新闻记者走访杭州多家医疗机构发现,高中应届毕业生和高校学生成为手术“主力军”,他们多因升学体检、专业报考或是形象需求选择在暑期接受手术。业内人士表示,这种季节性就诊高峰已成常态,反映出年轻人对摆脱眼镜束缚

2025-06-21 12:23:00

福建:多学科诊疗“携手破障” 点亮卵巢癌防治希望之光

中新网福建新闻6月18日电(记者 林玲)每周三早晨7点,福建省肿瘤医院妇外科的会议室里总会亮起温暖的灯光。妇科肿瘤诊治中心执行主任、卵巢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小组组长谢榕常常提前抵达会议室,整理最新的卵巢癌病例资料,等待各科室专家的到来。不一会儿,妇外科、妇科放疗科、肿瘤外科、肿瘤内科、影像科、病理科等科

2025-06-18 11:07:00

免签扩容带来服务贸易新机遇

要积极推进消费供给侧提质,通过要素集成、区域联动、产业协作等方式,进一步提升附加值、延长消费链,促进服务贸易加快升级。我国免签“朋友圈”再迎扩容。自6月12日起,中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国家增至55国;截至6月9日,适用单方面免签政策来华国家已扩展至47个。免签名单不断变长,彰显了我国持续推进

2025-06-17 06:50:00

昆明推进免陪照护服务 破解“一人住院全家忙”难题

【来源:昆明信息港_昆明】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首席记者李思凡) “这个陪护政策真好!”近日,市民小王对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昆理工附属安宁市一院”)疼痛科医生说。近期,昆明多家医院启动免陪照护服务,推出免陪照护病房,推动破解“一人住院全家忙”难题,进一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2025-06-16 08:40:00

【健康科普】消化道造影检查小科普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可能经历过胃痛、胃胀、吞咽困难等不适症状,而这些看似普通的消化道问题,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病因。当医生建议进行消化道造影检查时,不少人会感到困惑。今天,湖南医药学院总医院专家带大家一起了解什么是消化道造影检查。一、什么是消化道造影检查?消化道造影是消化系统X线诊断工作中的重要内

2025-06-07 13: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