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6-25 06:39:00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一重要论述不仅蕴含丰富的理论内涵,而且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物质贫困和精神贫乏均背离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重视经济建设的基础性作用,而且重视文化建设的精神引领作用。这种兼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范式,实现对“单向度”现代化范式的超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既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发展,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两者关系的明确回答。

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强调“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灵活运用,是对唯物史观关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辩证关系原理的继承发展。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物质生产是“一切历史的基础条件”,人们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满足自身生存、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不仅如此,劳动还使人摆脱了原始社会的蒙昧与无知,为精神文明的萌发提供了客观条件,由此诞生了道德、哲学、艺术等精神生产成果。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总是通过劳动的对象化机制塑造着同自身相适合的观念上层建筑的内容与形式。因此,即便观念上层建筑可能具有多样性与超越性,但它们归根结底都是人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改变自身思维方式的产物,由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所决定,并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改变。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深刻揭示了物质文明的基础性地位。

精神文明引领物质文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力。精神文明作为人类精神成果的总和,能够通过观念引领、价值导向、文化凝聚等方式为物质文明发展提供方向指引与动力支撑。社会发展实践证明,人们变革世界的物质生产活动固然受制于地理、人口等客观因素,但同时也受到人类的认知层次、理想信念、道德水准等精神因素的影响。科学的认知结构、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的价值取向,能够激发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提升物质生产活动的质效。这种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转化的机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得到充分验证。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辩证统一的。两者协调发展符合人类社会演变的历史辩证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要以辩证思维把握两者关系,既不脱离物质基础空谈精神建设,也不因物质发展任务繁重而忽视精神引领,而是在尊重“物质决定精神”这一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释放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能动作用,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两者协同进步。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这一鲜明特色贯穿始终。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纵览西方文明发展史,西方现代化进程体现为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发展的过程。资产阶级曾借助理性启蒙打破了禁锢人们思想的囚笼,但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以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殖的发展模式,无可避免地使西方现代化陷入资本拜物教的泥沼。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这种金钱至上的畸形义利观,“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使人忽视了自身精神世界的真实需要,物质堆砌与精神贫瘠形成强烈反差。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存在着无法弥合的巨大裂隙。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走出一条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联系的发展道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正是其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要求。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科学展望,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必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人进行劳动服务于资本增殖。这种异化劳动使人的肉体遭受规训、精神遭受摧残,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渐行渐远。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遵循“资本至上”的西方现代化,其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在物质上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又在精神上增进人民的幸福感。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立足“两个大局”的时代要求。当今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能力与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也面临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放眼国际,全球化遭遇“逆风”和“回头浪”,单边主义、霸权主义逆流涌动,一些西方思潮试图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对我国形成挑战。立足国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提出新的时代要求。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新期待更为丰富,对物质、精神生活提出更高要求、更高标准。面对“两个大局”,必须以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精神文化作支撑,才能勇立时代潮头,引领未来发展。

找准协调发展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是空中楼阁,只有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从理论应然转化为实践必然,才能切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第一,夯实发展基础,推动物质富足。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将失去生长的土壤。着眼当前,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物质文明建设,要完善新型举国体制,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产学研联盟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跨学科能力,服务于新兴产业和未来科技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创新优势,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激发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活力。

第二,坚持价值观引领,促进精神富有。要在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支撑增强凝聚力,为精神“补钙”。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其滋养人心的作用,让文化事业在新时代获得更大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精神层面的需求。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使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体悟精神文明,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三,践行人文经济学,在实践中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文经济学强调文化与经济有机结合,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发展人文经济学,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既是经济发展的承载者与驱动者,也是文化发展的创造者和践行者,是经济主体和文化主体的结合。二是重视文化要素的经济潜力,实现文化经济化。随着人们对精神需求愈加重视,文化能够转化为经济形态,形成文化产品、构成文化产业,展现出创造经济价值的无穷潜力。三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导经济活动,实现经济文化化。经济的本义是经世济民。我们要弘扬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牵引下,焕发出经济活动的巨大人文价值,实现文化与经济的交融发展。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周 丹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哲学研究所副所长)

相关文章

让更多非遗人才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讲述者

【聚才论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活态”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载体。截至目前,我国已有44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非遗人才作为掌握并持续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知识或表达形式的个体,为助力文化遗产焕发光彩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些年,各地

2025-08-10 03:41:00

潮声|厦门中山路:万国商埠的黄金记忆

《福建日报》2025年8月8日第07版7月18日,“暑期随心GO游厦门行”2025服务消费季暨中山路入境游友好型街区活动启动。厦门中山路这条百年街区摇身一变,成为沉浸式消费舞台,政策红利、商旅服务、金融活水在这里深度融合。活动现场,“中山路多语种志愿服务队”成立,这支队伍以闽南语为根、多国语言为翼,

2025-08-08 12:05:00

吕梁市文化和旅游推介会在蓉启幕

封面新闻记者 闵强7 月 25 日,吕梁市文化和旅游推介会在蓉启幕。本次活动旨在提升“汾酒故乡 英雄吕梁”品牌在四川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活动现场,文旅星推官们从历史名人故里到黄河风光,从非遗体验到生态康养,介绍了吕梁文旅的独特优势。据了解,吕梁拥有 5900 余处文物古迹,14 处国家 4A 级旅游景

2025-07-28 09:11:00

北京市经济增速连续3个季度保持在5%以上

观点网讯:7月25日,北京2025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经济增速连续三个季度保持在5%以上。三大关键行业——信息服务、金融和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90%,新设经营主体同比增长18%,出口创历史同期新高,凸显经济稳健增长态势。这些亮眼数据反映北京经济结构优化,信息服务等主导行业成

2025-07-25 08:50:00

@重庆人 这份“经济数据”有你的贡献

新重庆-重庆日报 7月23日,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公布2025年上半年重庆市经济运行情况。这份“经济数据”有你的贡献,赶紧看看吧。

2025-07-23 15:44:00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从“急难愁盼” 到“幸福实景” 黄石用实干暖民心

“我们66户业主已全部办好了不动产登记证,困扰我们多年的办证难题终于解决了。”18日,下陆区杭州东路社区台商会馆小区业主熊敬平难掩激动。“新挖的深水井派上了用场,今年的枯水季我们半山董村吃水一切正常。”20日,开发区·铁山区太子镇半山董村党支部书记董林说。从城市到乡村,从企业到社区,我市广大党员干部

2025-07-21 21:01:00

保康:“畅游荆楚”创佳绩 方阵竞技双丰收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黄世国、何宝均)7月13日,由襄阳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襄阳市冬泳协会和襄阳市体育运动中心承办的“湖北‘泳’士 畅游荆楚”全民健身主题活动——襄阳市汉江方阵畅游(竞技)邀请赛在襄阳汉江举行,近千名游泳爱好者齐聚于此,共同参与方阵畅游及竞技赛事。方阵畅游展英姿 团结协作获佳绩当日

2025-07-15 17:16:00

昆滇风云|云南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不朽功勋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日战争前期,云南作为抗战大后方,积极承担远赴上海等地参加淞沪会战等正面战场战役的重任;抗日战争后期,云南各族人民英勇担负起构筑抗击日本侵略者西南屏障的重任;在整个抗战过程中,云南人民举全省之力,承担起战时后勤保障的重任,为全民族抗战胜利贡献了云

2025-07-14 09: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