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新民教育观察|上海大学研究团队开展“善终”调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5:06:00    

如果逝者临终前对自己的身后安排与亲人的意愿相悖,该遵从谁的主张?对于临终者,家人要不要将真实的病情告知?高龄老人去世,传统的“喜丧”是否值得提倡?……清明来临之际,上海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程明明团队交出历时两年在上海完成的一项调查报告,主题为“探索中国的‘善终’:一项从家庭成员视角出发的定性研究”。

要不要插管治疗

程明明介绍,她和团队成员在2023年至2024年间,深入沪上大型公墓“蹲点”,在殡葬服务人员的帮助下,在冬至、清明等市民集中扫墓、为逝者落葬时段,找愿意接受调查者访谈。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不仅为访谈提供了一个自然的环境,受访者也更容易沉浸在回忆中,分享他们的真实感受。

“自古以来,善终被视为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一。但在实际情况中,个人对善终自主权的行使往往需要在家庭的框架内协商和考量,家庭和睦以及家庭的集体权威在亲属临终过程中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研究团队以一位68岁的男士在受访时说的话为例:“父亲在医院住了四年,在最后两个月里非常痛苦,而且很生气。他告诉我们:‘延长我的生命就是延长我的痛苦。’他之前就说过他不想插管,但我们不忍心把管子拔掉。家人是不会对自己深爱的亲人做这种事的。”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尽管病中的老人明确表达了自己不想插管的意愿,但家人出于对他的爱和不忍,最终做出了与患者意愿相悖的医疗决策,继续插管治疗。这种行为反映了在中国文化中家庭的情感因素和集体决策,在临终阶段对当事人身体自主权的强大影响。

要不要隐瞒病情

调查团队发现,在患者被诊断出患有无法治愈的疾病后,家庭成员在病情告知问题上的决策往往充满了纠结和无奈。一位56岁的男子谈到父亲病情时表示:“直到老人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蒙在鼓里,也没啥痛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这样做是最好的尽孝。”另一位36岁的女子也讲述了自己父亲的经历:“他会主动去看医院的检查结果,还在网上搜索过‘CA’(癌症)的症状。”程明明说,这种情况表明,在网络时代,患者获取信息的能力不断增强,以前那种隐瞒病情的做法难免会遭遇挑战。同时,成年子女隐瞒真相的动机,大多源于孝道,但这种隐瞒可能会形成障碍,使患者本人无法参与到临终治疗决策中,从而丧失对自己生命的掌控权。

要不要提倡喜丧

“很多受访者认为,善终的最终意义与临终者的年龄相关,就像‘喜丧’这个概念所表现的那样,亲人共同为那些长寿且生活充实的老人去世而‘庆祝’。”程明明说。“喜丧”是一种值得肯定的中国民间传统习俗,逝者已逝,活着的人就应当更坚定、更乐观地面对今后的生活之路。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近年全国每年有超过1000万人死亡,其中大多数是由渐进性的慢性疾病所致。随着我国人口迅速老龄化,社会和众多家庭都面临临终照护的压力。“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改善了实现善终的必要条件。家庭的经济状况会影响患者的生活环境、照料质量以及可获得的社区服务水平。但中国目前以家庭为基础的照料体系仍不完善,绝症患者能获得的必要的社区服务还不充分,这些都会给承担照料责任的家庭带来巨大挑战。”程明明说,通过调查,团队提出了一个在中国适用的、具有文化内涵且以家庭为中心的善终框架,其理念是临终者不仅被家庭这个微观系统所环绕,由家庭为其提供身体和情感上的照料、陪伴、病情告知、治疗决策、葬礼安排以及遗愿的实现,而且还要确保临终者能得到由家庭、医疗保健和社区资源所构成,协调良好的整合性社会支持。

相关文章

世界首例!在陕完成→

【来源:陕西日报】6月25日,记者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获悉:该院骨科中心日前为患者王先生成功实施了3D打印可动人工椎体颈胸交界处植入术,精准完成病椎及相邻上下椎间盘切除,并植入人工假体。经检索,胸椎可动人工椎体植入此前尚无报道,属世界首例。58岁的王先生由于胸背部剧烈疼痛、双上肢麻木、无法站立

2025-07-01 10:38:00

人均99元守护全民健康!2025年,您关注的健康服务都在这里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杜宇蔚、实习生江帆报道:家门口的体检项目更多了,慢性病管理更智能了,健康档案能随时手机查了……今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又要“加码”!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202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025-06-27 00:29:00

高考结束就上“好人榜” 黄石四学子街头救下突发脑梗老人

近日,湖北黄石街头一名老人突发脑梗。危急关头,路过的4名高中生毕业,紧急将老人送医救治。昨天,黄石文明办,授予四名救人高考毕业生“黄石好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6月24日下午,在黄石一中,4名救人的高中生毕业生返回学校,为接下来的查分和填报志愿作准备。被救老人的女儿,趁着父亲康复治疗的间隙,专

2025-06-25 15:45:00

八旬老人腹藏15斤“巨瘤” 外科专家闯高龄禁区成功“拆弹”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徐松、张琳君)当15斤“生命重担”压在80岁老人腹中,当高龄与高风险手术狭路相逢,普外科上演现实版“拆弹专家”。6月24日,笔者从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获悉,该院西院区普外科凭借硬核技术与医者担当,成功为崔奶奶摘除15斤的巨型肿瘤。近1个月来,崔奶奶的腹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

2025-06-25 09:35:00

高考后近视手术量激增3倍 专家提醒:摘镜≠治愈,术后护眼需终身坚持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晶随着高考落幕,杭州各大医院眼科门诊迎来近视矫正手术的就诊高峰。连日来,潮新闻记者走访杭州多家医疗机构发现,高中应届毕业生和高校学生成为手术“主力军”,他们多因升学体检、专业报考或是形象需求选择在暑期接受手术。业内人士表示,这种季节性就诊高峰已成常态,反映出年轻人对摆脱眼镜束缚

2025-06-21 12:23:00

网友强势围观!清华惊现“神秘高科技组织”,校方回应

最近,“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上引发关注。照片中,8名头戴监测设备的志愿者坐在新清华学堂的演出观众席。“是集体染发吗?”“这是个什么神秘高科技组织?”“这种高科技对身体有影响吗?”针对网友的猜测,6月18日,清华大学揭秘,这是国内首个真实剧场神经美学实验,通过高精度脑电设备同步捕捉观众在欣

2025-06-19 09:03:00

福建:多学科诊疗“携手破障” 点亮卵巢癌防治希望之光

中新网福建新闻6月18日电(记者 林玲)每周三早晨7点,福建省肿瘤医院妇外科的会议室里总会亮起温暖的灯光。妇科肿瘤诊治中心执行主任、卵巢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小组组长谢榕常常提前抵达会议室,整理最新的卵巢癌病例资料,等待各科室专家的到来。不一会儿,妇外科、妇科放疗科、肿瘤外科、肿瘤内科、影像科、病理科等科

2025-06-18 11:07:00

昆明推进免陪照护服务 破解“一人住院全家忙”难题

【来源:昆明信息港_昆明】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首席记者李思凡) “这个陪护政策真好!”近日,市民小王对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昆理工附属安宁市一院”)疼痛科医生说。近期,昆明多家医院启动免陪照护服务,推出免陪照护病房,推动破解“一人住院全家忙”难题,进一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2025-06-16 08:40:00